随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同时,不少预制菜企业已在开展对外贸易,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开始着力为地方预制菜“走出去”创造条件。预制菜贸易是“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新渠道,更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预制菜贸易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和积极解决。
预制菜贸易为什么有必然性
推动预制菜贸易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题中之义,预制菜贸易具有必然性且潜力巨大,是农业贸易新趋势。
预制菜贸易是国际市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从贸易理论上看,我国在中式预制菜的研发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开展中式预制菜贸易符合国际资源配置优化的导向,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预制菜将有效降低烹饪服务贸易的成本,提高国外消费者和我国预制菜生产企业双方的福利水平。
预制菜贸易是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展预制菜出口贸易将有助于提高加工农产品出口比重,丰富我国农产品出口品类,改善出口结构;加工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三合一”于预制菜,有效提升农产品出口价值;推动同质化农产品向差异化加工品转化,挖掘农产品出口细分市场潜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一定程度减轻农业出口产业内竞争。
预制菜贸易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要求。受餐饮市场平稳增长及传统饮食观念等因素影响,国内预制菜需求市场短期增长有限。而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餐和中华饮食文化也在全球广泛传播,为中式预制菜开拓海外市场奠定文化基础。海外华人华侨等对正宗中餐兴趣浓厚,又为中式预制菜开拓海外市场奠定需求基础。海外预制菜产业起步较早,市场较成熟,消费者接受程度较高,中式预制菜凭借其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有望挖掘出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
预制菜贸易可能面临什么问题
从生产环节看,预制菜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预制菜产品综合品质不高等问题直接削弱预制菜贸易的产业基础。
从贸易环节看,由于预制菜产品多元化且包含多种原料,可能在贸易中引发关联问题,导致进口国对预制菜贸易进行干预,贸易风险相对提高。此外,预制菜保藏技术也限制着预制菜贸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预制菜保藏技术既有助于降低全程冷链的高成本,还可以延长预制菜最佳赏味期,保障预制菜的长期运输和货架期,更可以丰富可供出口的预制菜品种,对预制菜贸易影响较大。
从消费环节看,一是开拓预制菜海外市场难度不小。一方面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常见问题,例如品牌海外认知度较低、与海外商超合作难度大等;另一方面是中式预制菜作为新产品需要培育海外消费市场,虽然海外美食爱好者、华人华侨等是中式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但如何进一步拓展消费群体,将尝鲜式消费发展为日常式消费,形成稳定的需求市场,还需持续探索。二是预制菜消费模式带来的挑战。海外预制菜消费者市场比重远高于国内,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将面临系列适应性调整。预制菜消费者端需求更多元、销售位置更分散、单笔订单金额小、购买频次高,盈利模式与企业客户群体显著不同,对产品研发、上新周期、分销渠道等环节提出新要求,对企业的成本把控和吸引消费能力提出新挑战。
如何推动预制菜贸易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贸易意义重大,应从服务国家农业对外贸易大局的高度,从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深度,从促进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的广度,推动预制菜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是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预制菜产业,积极出台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夯实预制菜产业基础,为贸易创造条件。
二是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及成果商业化应用。中餐工业转换水平直接决定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高还原度的预制菜是高质量预制菜贸易的基础。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搭建预制菜相关科研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助力产研精准对接。
三是加快制定预制菜产业标准。中餐菜式多样性和预制菜产业链环节众多要求预制菜产业标准多元化、体系化,健全的标准体系才能规范预制菜贸易高质量发展。指导地方政府、行业商协会或企业牵头制定预制菜地方标准、团体标准,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完善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
四是加快构建预制菜数据统计体系。当前预制菜相关数据主要来自研究咨询机构、销售平台等,缺乏官方统计数据,缺乏对预制菜生产、流通、贸易等全产业链的统计。推动有关部门开展预制菜相关数据统计工作,准确掌握预制菜产业态势,有效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五是推动建设预制菜出口产业园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预制菜出口产业园区,发挥园区集聚资源优势,打通预制菜产业链形成合力,培育一批预制菜出口龙头企业。
六是助力预制菜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指导预制菜企业开展海外营销,加大官方宣传推广力度,合力打造预制菜国际知名品牌。帮助预制菜企业用好RCEP等多双边自贸协定的政策利好,更好地进行生产贸易全球布局。加强预制菜贸易研究,科学研判全球预制菜市场态势,帮助企业发掘市场机遇、应对市场风险。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编辑 李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