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星星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
在丰富商品品类、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就餐便利性等方面,冷冻食品具备天然优势。目前的速冻技术与冷链物流的成熟,也保证了商品口感营养。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冷冻食品已经成为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取代的部分。同时,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不少从业者也判断,发展冷冻品类是大势所趋。
但在国内这一品类则被忽视。消费者普遍注重“新鲜”,冷冻食品发展面临较大阻力。超市普遍出现了“商品放进冷柜中就卖不出去”的状况,不少企业因此减少、甚至放弃了在这一品类上的投入。
在争议与不确定性之中,这一品类发展的实际状况比想象要更为乐观。“冷冻食品的销售实际超出了超出了我们此前的预期,整个市场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参与了Iceland Lab运营全过程的首旅慧科首席行政官杨世光说道。
Iceland是英国最大的冷冻食品超市。今年与北京首旅慧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旅慧科)合作,在北京开出了首家冷冻食品超市Iceland Lab(埃丝蓝实验室)。这一门店,销售的冷冻食品占比达到了70%,涵盖了冰激凌、甜品、披萨、冷冻肉类等多个品类,同时覆盖了线上线下多个渠道。
开业半年后,杨世光发现,国内消费者对于冷冻食品接受度高于预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此前并未关注的老年人,也已成为主要消费群体。同时,门店销售冷冻的肉类、小吃甜品等商品销售也在持续增长。
“未来冷冻食品一定是超市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加工品类分别满足不同场景的就餐需求。因为很多只有通过冷冻的形式消费者才能吃到。而就目前看,通过消费场景的搭建,也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者信任度的问题。”他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说道。
客群扩大、商品丰富市场需求显现2025年,国内冷冻食品的销售规模预计将达到7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0%。高于消费品平均增速的背后,是这一品类的需求在持续增加。
这一点,从客群上就能够明显看出。Iceland Lab最初的定位是年龄20-35岁,具备较强消费力的群体。例如,有海外生活背景的年轻人。事实上,这部分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也是目前冷冻食品的主要受众。但意外的是,在开业后老年人反而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
“吸引了银发一族,这一点远在我们的预期之外。因为之前的选品、营销等工作,都是瞄准年轻群体去做的。”Iceland Lab市场负责人李晶晶说道。
这一“意外”的背后,实际是冷冻食品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满足了当前消费者的需求。
冷冻食品饱受争议的原因在于,大众对其健康、安全问题存在质疑,而老年群体对于食品安全、健康问题更为重视。因而,能够吸引老年人,意味着冷冻食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实际上,此前多年,国内冷冻食品的销售以速冻面米制品、丸滑类食材为主。这些食品普遍存在高钠、高脂肪等问题,在今天很难满足大众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事实上,从销售增速看,这类商品的增长已基本停滞。
冷冻的肉类则成为主要增长点,特别是牛羊肉、海鲜类商品。一方面,这些商品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契合目前健康消费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满足涮火锅、烤肉等场景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低温速冻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商品营养成分、口感不受影响。
Iceland Lab在经营中,也发现老年人购买的商品,实际就是以进口的牛羊肉、海鲜类商品为主。
这个过程中,国内老年群体本身对于冷冻食品接受度很高。“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冷冻食品可能是他们接触一些品类唯一的途径。以北京为例,几十年前的市场缺少新鲜的海货,冻品海鲜是唯一的选择。所以这部分群体接受这类商品没有太大障碍。”杨世光解释道。
发展到今天,商品丰富度已有大幅提升,但许多商品依然只有通过冷冻的形式才能触达消费者。这也是从业者判断,布局这一品类必要性所在。
除肉类之外,休闲类商品也是冷冻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包括了烤肠、炸鸡、薯条等热食类商品,也包括了冷冻蛋糕、冰激凌等甜品。这一品类让消费者有了能够吃到世界各地美食的可能。这能够满足消费者尝鲜的需求,对于年轻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例如,Iceland Lab销售来自德国的蛋糕、比利时的薯条、意大利的披萨,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火腿,日本的冰淇淋,以及全球各地的奶酪等商品。这一点在发展成熟的欧美、日本市场的超市中也能够看到。
而这些变化的推动下,消费者对于冷冻食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进而也带动了销售的增长。
据了解,iceland Lab地处门头沟区,但目前线下的消费者中接近40%都来自门头沟以外的区域,远超传统超市5-8公里的覆盖半径。就整体来看,冷冻食品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电商平台,销售增速则能够达到30%-40%。
“大家都希望每天都吃新鲜的食物,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实现成本比较高。因此,在口感、价格、品质都合适的情况下,购买更加便捷的冷冻食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现阶段,冷冻食品能够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杨世光说道。
从应急到日常消费超市不只是简单卖货国内冷冻食品的发展尚处于早期,主要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应急需求。而在国外这一品类发展已经进入中后期,成为家庭烹饪的主要食材。
从趋势看,国内也将朝着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冷冻食品是工业化的产物,成本效率更具优势,也符合零售业持续降本增效的需求。同时,速冻锁鲜等技术的成熟,冷链物流的完善也能够保证商品品质不受太大影响。
现阶段,在提供就餐解决方案上,超市普遍将重心放在了加工品类上。现场制作的烟火气也是吸引消费者到店的有效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冷冻食品没有发展的空间。相反,这一品类的价值已经体现在了多个层面。
冷冻食品利润率更高,普遍能够达到30%以上。一些高端商品如和牛、海鲜等,还能够带来更高的溢价。同时,消费者购买冷冻商品多为囤货场景,单次购买数量较多,有利于拉动客单价的增长。
在此之外,冷冻食品拓宽了商品的品类和消费场景。例如,世界各地的冷冻甜品,对于年轻群体就有较强的吸引力。各类预制菜也能够满足消费者,在家中便捷吃饭的需求。对于拓展超市的客群有积极作用。
而加工品类和冷冻食品的发展并不冲突。更合理的场景应该是,超市通过热气腾腾的商品吸引消费者到店,他们在门店吃好之后,再买一些带回去。
在杨世光看来,限制国内冷冻食品销售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于消费需求洞察不足,产品陈旧缺少创新。
据了解,英国Iceland每年商品的汰换率达到了40%,整体也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国内很多超市则长期销售传统的冷冻食品,在口味、营养、规格等层面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国内预制菜的风口上,Iceland Lab也并未盲目将这一品类引入中国市场,而是聚焦于差异化更大的肉类、甜品。而考虑到国内新鲜蔬菜价格较低,购买也十分便利,门店也并未销售冷冻蔬菜类商品。
事实上,无论是生鲜还是休食,国内消费者都更愿意购买新鲜现制的商品。“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冷冻食品,要么是不冷冻不行,要么就是价格更低,或者之前没有见过的。”杨世光说道。
而不同渠道、企业定位不同,消费者需求有所不同,需要的商品也有所不同。实际线上则多以年轻人为主,销售商品则以甜品,食用便利的商品为主。线下则老年人占比较高,对于冷冻肉类的需求相对更高。具体到超市,这种差异也客观存在。
目前,为了精准洞察消费需求,及时推出与之匹配的商品,Iceland已经将AI应用于商品的开发之中。
针对长期困扰零售企业的消费者接受度问题,杨世光认为,关键则在于超市需要营造消费场景,进而挖掘出消费者的需求,使其有关注、体验商品的机会。而非单纯将商品陈列在冷柜之中。
例如,超市应该在卖场设置结合试吃的体验场景,提供现场加工就餐与产品销售结合的服务。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根据消费需求推出特定主题活动。
举例来说,国庆期间Iceland Lab在卖场内设置了“Iceland Kitchen 环球美食厨房”,将餐饮融入了卖场之中,消费者可以体验由专业厨师烹饪,全部由卖场销售产品组成的英式brunch、下午茶、BBQ。
常规情况下,每周会推出相关主题活动和主推商品,其中国庆中秋假期推出了,以英式维多利亚风情下午茶为代表的8天8国美食主题活动。近期则以“深秋暖锅季”为主题,推出部队锅、寿喜锅、奶酪锅等不同组合的商品。这些也成为吸引消费者到店,拉动冻品销售的主要途径。
“在冷冻食品上,超市销售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告诉消费者应该怎样吃,在怎样的场景中吃。”他补充道。
这一问题也延伸到了销售渠道上。实际上,在冷冻食品的销售中,应急、冲动性消费仍是主要场景,即时零售这一渠道也不可缺少。
在此之外,是否具备商品开发与创新能力,持续推出差异化的商品,如何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如何保证价格竞争。这些问题也关系到冷冻食品经营的状况,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在说,冷冻食品会成为国人餐桌上最核心的部分,确实言过其实。但这一品类不可或缺,而且还将持续增长。不过,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做好的门槛并不低。”杨世光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