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思遥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
近两年,加工品类已成为超市行业调改的焦点。从永辉“胖改”将其作为核心着力点,到各大商超纷纷扩大加工区面积、丰富加工品类,行业对加工品类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
然而,据了解,目前多数超市虽然完成了加工品类规模的扩张,却尚未形成核心优势,竞争力并未得到实质的提升。加工品类尚未形成有效“护城河”,竞争壁垒薄弱仍是多数商超发展加工品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于此情况,《第三只眼看零售》专访了加工品类落地专家师李杰,回顾整个加工品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加工品类的现状。
师李杰认为,当前加工品类的发展重点,不在于生产端,而在于运营端。他提及,除了通过快速迭代建立竞争壁垒,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外,超市在加工品类运营端打造差异化还有四大抓手:前端呈现、标准执行、卖场氛围、日清管理。
从“有就行”,到“解馋欲”首先需要明确加工品类的范畴。超市加工品类是以“即食、即热、即烹”为核心,聚焦于解决消费者即时性饮食需求。超市的加工品类通常涵盖五大类:面点煎炸类、卤煮类、切配菜(净菜、火锅菜、快手菜)、简餐类(便当、寿司、轻食)、烘焙类。
在加工品类的分类上,水果果切产品比较特殊。调改前,行业普遍会将水果果切类归为加工品类。但师李杰认为,水果果切属于基础生鲜的深加工,与加工品类的“即时饮食”属性分属两条线,不应纳入加工品类核心范畴。
回顾超市加工品类的发展历程,师李杰将其分为三个版本,并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发展问题进行了总结。
1.0时期(2000至2016年左右):有就行,无标准
此阶段,加工品类并不受重视,仅仅作为生鲜区的补充品类存在,各超市加工品类的面积占比不足 5%。行业普遍秉持“有品类即可,无需精细化运营”的认知。
当时,少部分大型超市采用自营加联营模式,如人人乐、华润万家、家乐福等超市,从生到熟全链路自营,涵盖面包、面点、熟食等品类。多数超市企业对加工品类的运营是以联营模式为主。联营商按品类入驻,采购端仅管控品类覆盖,未介入品控与运营。例如一个面点柜可能拆分给两三家联营商,门店仅负责谈扣点、管仪容仪表,简单地参与商品品质管理。
这样的背景下有三点突出问题:
品质意识薄弱:行业对加工品类的普遍认知为是“吃不坏人就行”,损耗处理随意性较强。典型案例是 “小鸡的故事”——烤鸡当日未售完,次日转为鸡八块售卖;鸡八块仍未售完,再改刀加工为油炸鸡米花;最终剩余产品直接作为员工餐,全程品质管控较弱。
KPI导向下的“藏毛利”:因考核重点是 “控毛利”,所以部分门店为了降低损耗,常将当日应出清的商品藏至次日,以此延长货架期。某些超市曾出现商品周转2-3天仍在售的情况,严重影响消费者信任。
自营模式停摆:随着联营商与门店进入 “舒适圈”(联营商靠技术盈利,门店不承担人力、损耗成本),自营模式因管理复杂、成本高逐渐退出,联营商数量也随之减少,同质化问题愈发严重。
2.0时期(2016年-2024年):重氛围,提效率
这一阶段以 “永辉胖改”为标志,加工品类进入2.0阶段。师李杰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2.0版本早在2016、2017年就已埋下伏笔——“盒马鲜生”及“超级物种”,“超级物种”这是永辉对标盒马推出的“超市+餐饮+O2O”的新零售业态,其在卖场内设置堂食区、餐饮档口,让行业首次意识到 “卖场可承载饮食场景”。
这个时期,加工品类有三大核心变化。
供给侧效率升级:半成品供应链开始普及,替代传统 “从生到熟” 全链路。例如超市售卖的炸鸡不再从解冻腌制这一环节开始,半成品的炸鸡仅需170度油温直接炸制即可出锅,操作简化、效率提升。同时,加工品类也实现了呈现方式的升级——现场制作可视化,食品从“操作间做完端出”变为“柜内可见现场制作”。
联营商积极性释放:永辉“胖改”后对联营商扣率降低,叠加“胖改”旗号带来的流量红利,联营商主动提升出品的品质与现场氛围,面销模式开始普及,各种形式的试吃、叫卖使得卖场氛围不再冰冷。
毛利承接功能凸显:在标品被折扣店冲击、非食品类被电商分流的情况下,加工品类因其“高毛利”成为门店毛利“救命稻草”,多数门店重启自营模式,据了解自营模式下的加工品类毛利高达40个点。
尽管变化明显,但这一阶段的加工品类发展仍存在部分突出问题。
一方面,商品无壁垒,半成品供应链易获取,竞品可快速复制,例如A店推出的炸串,B店一周内即可跟进,难以形成差异化,同质化问题依旧存在。
另一方面,加工品类的发展仍依赖基础客流,超市主要借助低价生鲜促销进行引流,进而才可连带销售加工品类;若客流不足,自营损耗极高。据师李杰透露,部分门店单日丢弃的熟食金额可达数千元,最终被迫退回联营模式的超市企业也不在少数。
3.0时期(2024年年底起):解“馋”欲,造壁垒
随着2.0模式同质化加剧,加工品类在2024年底快速进入3.0阶段。核心转变是从“解决饿”到“解决馋”,也就是加工品类从满足餐桌需求到满足休闲需求,从服务家庭到服务年轻消费者群体。师李杰认为,这种转变也是未来加工品类长期的发展趋势。
谈及3.0时期的变化,师李杰提到了两个概念:“餐饮零售化”和“零售餐饮化”。他认为超市要做到“餐饮零售化”而非“零售餐饮化”。
前者是将餐饮品拆分为零售品,如油泼面做“1.9 元小份盖碗装”,并非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饱腹”的需求,而是为了解决“馋”,适配超市场景,满足“边逛边吃”的即时消费习惯;而“零售餐饮化”则是偏离了超市做加工品类的定位,在开超市内餐厅,卖整份的“饱腹”快餐,盲目对标街边小吃店和小吃车。比如,某个走高端路线的商超曾卖过9.9元的盒饭,但并未吸引到有效人群,偏离了商超增加品类发展的优势。
而3.0时期加工品类的显著变化,大体可归纳为三方面。
“餐饮零售化”,增强逛吃体验。商品方面,加工品类开始向“小吃化、高颜值”迭代。以往,加工品类的商品更多是以满足家庭三餐需求为主,更多售卖卤制品、油炸面点等餐桌食品。而现在,加工品类被升级迭代出更多的“新花样”。
3.0时期,加工品类的“餐饮零售化”特征渐显。比如,传统面点花卷被拉成长条,制作方式由蒸改炸,为方便手持食用插上签子。再例如,将油炸芝麻球内加入年轻人爱吃的芝士,增加拉丝口感。或者,加入年轻消费者爱吃的“小吃化商品”,如关东煮、冷锅串串、煎烤大鱿鱼,覆盖“边走边吃” 的松弛感场景。
商品的集客能力变强,显著带动客流。此阶段,加工品类摆脱对生鲜引流的依赖,形成加工品类专属吸引力,由原先的“靠生鲜引流”的品类,变为“自带流量”的品类,触发“为吃而来、顺带采购”的消费闭环。
也就是说,之前用户消费加工品类更多是出于“顺带”,在购买生鲜后,路过加工品类区,捎带逛一逛,挑选一些价格实惠的商品来满足日常餐饮需求。而现在,加工品类在品种、颜值、口味、运营等各方面的升级,加工品已从“连带销售品”升级为“到店理由”。例如,消费者会因超市的高颜值的厚切酸奶或独家烘焙产品而专程到店,顺带购买护手霜、零食等商品,以此形成“复合型客流”,带动全店销售。
消费场景延伸,用户群体年轻化。往常的加工品类商品多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的餐食,而现在更多是年轻消费群体坐在客厅的茶几前,配合着追剧或打游戏的消遣食品。加工品类的消费场景,从“厨房→客厅”“餐桌→茶几”,消费群体中的年轻客群占比也显著提升。
另外,师李杰认为,未来专业半成品供应链将会快速发展,中央厨房会逐渐变少。目前国家针对预制菜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这也是一个信号,超市企业可以核心关注“食材新鲜度”与“生产卫生标准”,选择优质半成品供应链,以提升加工品类经营效率。
聚焦运营端,打造竞争壁垒师李杰透露,运营良好的门店,加工品类销售额占比至少30%(涵盖面包、熟食、面点等全品类,但多数门店仍处于 “低水平运营”。曾有一家年销售额2.6亿元的门店,客流密集,“天天像过年”,但其加工品类占比仅5.6%。“若运营到位,这家店销售额很可能从2.6亿提升到3个亿,当前是‘做丢了’增长机会。”师李杰说道。
如何解决加工品类规模扩大但竞争优势未提升的问题,师李杰特别提到,想要打造加工品类的差异化,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超市企业应更多聚焦于加工品类运营端的升级,而非仅在生产端进行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加工品类的研发与迭代能力不可或缺。
3.0版本时期,超市需具备高频的新品研发能力,一个加工器具可以制作不同的加工品类,要充分利用加工器具进行产品的迭代升级。例如铁板类可迭代鱿鱼、意面、牛排等12 +品类。那么,这就要求研发后端需至少储备5-6款备用新品,在1个月的单品试错调整周期结束后,根据其销售数据确定保留与否。如果该单品被淘汰,储备的新品需要立刻跟上替换,这样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味蕾的变化需求,同时也可通过快速迭代建立竞争壁垒,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除研发迭代以外,超市在加工品类运营端打造差异化还有四大抓手:前端呈现、标准执行、卖场氛围、日清管理。
前端呈现:前端呈现方式的差异化,其重点在于优化柜面陈列和现场制作可视化。
视觉是加工品类吸引顾客的第一触点,需通过色彩、层次感、重点突出,让柜面“第一眼就抓人”,同时传递商品核心优势,如新鲜、高颜值、现制。再通过重点品前置,将其摆放在最显眼位置,而非藏在角落,以此强化“第一眼冲击”。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超市会将高吸引力、高毛利的核心品(高颜值烘焙产品),摆放在门店入口处,其实背后逻辑也是如此。更关键的是柜面陈列的“场景绑定”——在慕斯柜旁紧邻摆放厚切酸奶柜或果切、冷泡茶,两者间距很近,形成“甜品+轻食+水果”的逛吃组合。
现场制作可视化是将制作过程,将原本的加工间移至“台前”,让消费者直观看到食材从生到熟的新鲜状态。汤锅、煎盘移至台前,直接展示浓汤翻滚和食材滋滋作响的煎烤过程,通过看得见的火候和闻得到的香味唤醒食欲带动消费——这些动态画面比冷柜陈列更能打动 “边走边逛”的年轻客群,让加工区从“卖商品的柜台”变成“传递生活气息的场景”增强视觉吸引力。
标准执行:出品稳定是消费者信任的基础,它依靠的是“标准”而非“经验”。
加工品类的制作流程必须遵循相应的SOP,以及一些执行标准。例如6T标准,即“六个天天”,要做到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和天天改进。而这种标准建设的核心目的,其实是为了打造“维持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对于出品的稳定和高效极为重要。例如,“天天整理”要求10秒内找到生产物品——这就要求所有工具、原料有固定位置,避免手勺乱扔、盘子积水,以此确保操作高效且卫生。
对于标准化执行,师李杰提到两个工具:计时器和油温枪。油炉在同时炸制多种品类(油条、菜角、糖糕)时,需要用计时器控制出锅时间,避免“有的炸糊、有的没熟”。油温枪则是为了确保炸货油温的精准度,不同的炸货对应不同的油温,比如油条需170度炸制、炸鸡的油温最好控制在180度,确保油温的稳定可保证每批出品色度和口感的统一。
卖场氛围:卖场氛围需要借助“面销”烘托起来,通过叫卖+试吃的形式,激发顾客的即时消费。
叫卖是为了“控客+锁客”。当然,这对员工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当柜台前无人时,员工通过叫卖吸引第一个顾客,利用从众心理带动围观,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时还要联动多柜面投喂,比如可引导试吃烤鸡的顾客,再到隔壁柜台试吃炸鸡块,以此实现连续转化。
试吃也有讲究,不仅需要结合一定的话术,如“刚出的烤鸡,热乎的”,主动投喂路过的顾客,更要遵循“两口标准”,即试吃品需切成“两口大小”—— 第一口品尝味道,第二口感受口感。师李杰试吃要避免“黄豆粒大小”的施舍式试吃,顾客还没尝出味道就已经吃完,这样无法达到试吃的效果。
日清管理:在打造差异化的过程中,日清管理的核心不是“清货”,而是“建立不卖隔夜货的信任”。
师李杰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做日清管理前要先分析 “为何清这么多货”,分析原因,避免因盲目生产而导致了浪费。而日清也有着折扣与丢弃的艺术。商品从打折到赠送再到丢弃,整个日清流程都有需要注意的细节。
先打折,超市要设置折扣底线。比如晚9点后,商品最低折扣为6.5折。即使需要处理的商品较多,也不能再加大折扣进行日清。如果还剩余打折卖不掉的商品,还有一种处理策略——通过满减捆绑进行赠送。也就是说,顾客购买的商品在达到一定价格后,可以免费在打折商品区选择其中一件商品。
在打折、捆绑赠送之后,若仍有处理不掉的商品,则将日清商品扔到热门通道的垃圾桶内,并告知顾客如有需要可以拿去喂流浪猫、狗,这样的做法比广告费更能赢得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