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刘润
中国和日本,有十几年的人口时差也许没有人愿意,但今天的中国,似乎正在和曾经的日本,越来越像。
甚至有人说,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是日本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情况。

198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7%。但到了1995年,老龄人口的占比,到了15%。2023年,29%。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3位老人。在未来,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
有点可怕,对吧?
再看一张图。这张,是中国各年龄段的人口变化。

如果只看形状,中国和日本的人口结构变化,几乎一模一样。区别就是,两者有大概十几年的时差。
除了人口,还有经济。日本的经济,从1956-1973年的平均9.1%,慢慢降为1974-1996年的3.5%的中速增长,到1997-2019年,平均0.62%。
无论是增长收敛,还是人口老化,日本确实经历得比我们早很多。
那么,如果我们终将老去,机会到底在哪里?
当一件事确定会在未来发生,那最好的策略,就是去看看经历过的人,都做了什么。
这次,刘润进化者栏目邀请到了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他被誉为“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也是《第五消费时代》《下流社会》等畅销书作者。我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他也表达了很多对于中国消费的看法,分享了很多生动的案例。

我们先从一个近在眼前的问题说起。
老龄化最直接的后果,是没人干活猜猜看。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最先遇到的冲击是什么?
不是养老金不够发,也不是医疗资源不够用。而是,“人”不够了。
三浦展老师描述了几个场景。
在东京,市中心有很多再开发项目。大楼盖好了,招商也很顺利,但店家就是迟迟不开业。因为,招不到服务员。出门想打车,司机几乎都是老人。想坐公交,班次也越来越少。
店铺开不了,公交跑不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开始消失。
听到这里,突然有点脊背发凉。
我们总觉得,老龄化是一个遥远的、缓慢的财政问题。但当“人”这个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开始稀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都会跟着变细、变脆。
那面对这个难题,日本政府没有应对吗?
只看见精英的政策,无法解决大众的问题提高生育率的对策,当然有。但作用,不如想象得大。
三浦展老师本人,就是90年代日本政府“少子化对策会议”的委员。当时,他们的讨论方向之一,就是如何帮助那些想拼事业的精英女性,平衡好工作和育儿的冲突。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三浦展老师说,日本大多数普通民众,之所以不生孩子,没那么多原因,就一个:没钱。
因为没钱,所以结不了婚。因为没钱,所以不敢生孩子。因为没钱,所以最多只生一个。
所以,仅仅是让女教授、女高管们生了孩子后,还能有时间做研究、搞事业,是不够的。更多的普通人,只是在为最基本的生计而挣扎。
一个只看见精英的政策,注定无法解决大众的问题。
当然,复盘日本的失误,不是为了评判过去,而是看清我们的未来。
中国的未来,会和日本一样吗?
中国不会崩,但一定会“慢”不太会。
虽然中国和日本,都走在一条关于老龄化的时间轴上,但国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比如,巨大的人口存量。
日本的人口总量,不过一亿多人。很多生活必需品,甚至是粮食,没办法自给自足。但我们中国,有着14亿人的基本盘,有巨大的纵深和韧性。
但这,也并不能让我们完全避免老龄化带来的另一个结果:
整个社会,会不可避免地慢下来。
一方面,老龄化会给经济“踩刹车”,干活的人少了,敢冒险的钱少了,创新的活力也弱了。但增长收敛,又会让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更不敢生孩子,加剧老龄化。
而当整个社会,开始慢下来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
未来能怎么赢,不重要了。大家关心的,是我当下的体验好不好。
这个心理上的转变,最终,会体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上:
消费。
中国,是一个“三代同堂”的消费市场三浦展老师,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
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了“三代同堂”的奇特结构。
三浦展老师,曾经把日本的消费变迁,大致分为了几个阶段:
从解决温饱的“第一消费时代”;到家家都有电视、冰箱的“第二消费时代”;再到追求品牌和奢侈品的“第三消费时代”;最后是简约和精神满足的“第四消费时代”。
用这个理论看中国,你能发现,三个时代的特征,正同时存在。
比如,不少企业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消费时代”。
他们笃信规模和效率,认为只要把东西造出来,铺出去,就能卖掉。
又比如,很多消费者,还在向往“第三消费时代”。
对物质和品牌的追求,依然是市场主流。比如,拥有一个名牌包,开一辆更好的车。
而一部分消费者,已经迈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他们开始对“买买买”感到厌倦,不再认为物质能定义自己,转而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平和。
这“三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甚至同一个家庭里。他们的观念,彼此交织,甚至相互冲突。
面对这个复杂的现状,机会在哪?
中国企业,在情绪价值上还有课要补机会之一,叫做:情绪价值。
是,我知道。一说到情绪价值,你多半已经听烦了。但在三浦展老师看来,这的确是过去中国企业,最“偷懒”,也是特别应该加强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三浦展老师分享了几个亲身感受。
在东京,你能看到各种颜色、年代不同的车子。但在中国的街头,大部分的车都是银白灰,不能说不好,只是有点无聊。买衣服,一味地追赶流行趋势,也没意思。反而是二手服装店,能带来发现的乐趣。原来,这个品牌在几十年前,还出过这么有趣的款式啊。
嗯,有道理。
过去几十年,我们擅长做大规模、做性价比。但在设计、审美、情绪价值上,我们的确还有不少课要补。
三浦展老师说,80年代的日本,东西也卖不出去。除了技术革新,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增加颜色、优化设计。
那么,怎么增加、又怎么优化?
创新的源头,在“年轻女员工的奇怪意见”里三浦展老师给了一个有点调侃,但细想很有道理的建议:
公司里最年轻女性的提出的建议,一概不能否定。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鼓动男女对立,也不是女权主义。因为在感性、情绪、感觉这些领域,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确实非常敏锐。她们是新增量市场的消费主力,是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传播节点。
哪怕,她们的意见很“奇怪”。
比如,花王的除尘纸巾,就是年轻女员工的点子。日产的CUBE,方方正正,像个小盒子,打破了汽车设计“流线型”的主流审美,也卖得很好,据说也是30岁的女员工策划的。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些点子,在刚刚提出来的时候,确实可能有点奇怪。但正是这种奇怪的点子,孵化出了被市场接受的爆品。
以后,“性能一般,但漂亮所以卖得好”这种事,可能会越来越多了。
去消费者家里,住上一个月不过有时候,光听自家年轻员工的意见,还不够。
因为很多时候,连用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个成熟的社会,早就能满足大家的基本需求了。但已有的产品,我真的百分百满意吗?好像不是。具体是哪不满意,也说不出来。
这是一种,模模糊糊的不满。
那怎么办?
三浦展老师分享了宝洁的一个做法。听起来很笨,但非常有效:
派人到消费者家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一个月。
唯一的目的,就是:观察。观察主妇,在厨房里有哪些不经意,但必不可少的动作。观察用户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有哪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不满。然后,从这些不满里,找到用户说不出口的需求。
在未来,谁能更懂这些“说不出口”的需求,谁就能赢得最忠诚的用户。
然后,为用户,创造一个他们真正想去的地方。
先把“人气”做起来,再把“生意”做出来东京都世田谷区,有一个地区叫下北泽。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时尚的小店、和丰富的二手商品而闻名。

(图片来源:三浦展)
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你几乎看不到那些千篇一律的连锁品牌。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街区的改造者,没有想着这里人气高,就搞竞价出租,把最好的流量卖给最能出钱的人。而是反过来,用很低的租金,吸引那些有创意、有个性,但付不起租金的独立小店主。
这样,不亏吗?
不亏。因为,这些有趣的小店,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大量厌倦了标准化商场的消费者。“损失”的租金,能从整个区域商业价值的巨大提升里,翻倍地赚回来。
先经营人心,再经营流量。先把“人气”做起来,再把“生意”做出来。
当整个社会慢下来,大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但更需要连接和归属感的时候,能聚集人心的地方,就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慢下来,反而能造出真正的好东西三浦展老师感慨,当人的钱多到不习惯的时候,就会干傻事。
在日本经济最狂热的时候,大家去干了什么?不仅疯狂炒地、炒房,把一平方公尺炒到了几千万日元,还去海外,买了洛克菲勒中心。
后来泡沫破裂,大家才发现,这都是一场空。
当整个社会慢下来,大家都没钱了之后,真正的好东西,反而才会从废墟中长出来。
如果你去到东京,看到那么多高楼大厦,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泡沫时代建的。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几乎,全是泡沫时代之后建的。包括那些美术馆、音乐厅,也都是在90年代之后,慢慢出现的。
如果经济一直保持3%增长,会有这么多美术馆吗?不见得。钱会被投资,做更多工厂、建更多大楼。
前不久,三浦展老师还注意到,东京有座大楼把二楼做成了文化画廊,对外开放。而这个大楼,居然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总部。
或许,只有告别对速度的崇拜后,大家才能静下来,思考什么是“好”。
好了。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如果我们终将老去,那机会在哪里?通过三浦展老师的视角,我大概总结了三点。
1)不只提供功能价值,创造情绪价值。
当性能和参数越来越同质化,竞争的主要阵地,就转移了。一个更好看的设计,更有趣的体验,更懂我的感觉,都是用户付费的理由。
2)不再满足明确的需求,而是洞察模糊的不满。
过去,商业是解决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当所有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机会就藏在用户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模模糊糊的不满里。
3)不只是经营流量,而是经营人心。
过去谈起做生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最标准的产品,收割最密集的流量。但以后,你可能需要先想办法,把人群聚集起来。
当信任建立,交易就会自然发生。
既然客观规律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角度。
如果老龄化无法避免,那新机会,就在这里。
拥抱变化,才能抓住机会。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