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andao体育-全网吵翻的熏鸡和瑞士卷,“大馋丫头”却只在乎好不好吃
2025/05/07   半岛bandao体育

文:Convallaria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再见爱人》的“熏鸡事变”今天才正式播出,当事熏鸡却已经在热搜榜上待了整整一周。

单看话题数量,这热度,直接赶超肯某基和麦某劳,跻身鸡圈顶流。

“熏鸡送到我的心趴上”“我配吃一只熏鸡吗”的梗带火了服务区同款熏鸡,一夜之间,张金涛熏鸡的销量涨了百倍。

事情的起因是,在麦琳一行人经过服务站时,看见熏鸡的她突然提议要买来作为大家第二天的餐食。

在被导游葛夕用“经费有限”的理由再三劝阻下,麦琳仍然固执己见,并反复声称“我认真的”“我很会花钱”“你相信我,在这里买会更便宜”。

买完了熏鸡,她又伸手要38元一个的奶皮子,一要就是两。

吃晚饭时,麦琳却倒打一耙,指责新导游上任第一天就把钱花光了,多亏了自己买的“熏鸡”,大家第二天才有东西吃。

自己管钱的时候一毛不拔,别人管钱时候大手大脚,还反过来嘲笑别人,网友们对她这种行为实在不买账。

此时,无数同质化的谩骂弹幕中却缓缓飘来一条“显眼包”——

“不是,我是真想知道,这熏鸡真的好吃吗?”

还有网友实在好奇到在小红书发帖询问,收获了近五百条评论。

放眼评论区,有说服务站售卖的熏鸡确实好吃,油香浓郁、好卸骨,本地人都会特地开车去购买的地步,有说奶皮子正宗新鲜又好吃,从小吃到大。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压根吃不惯这么油腻的东西,甚至光听名字就觉着恶心。

还有人急着跑过来端水,这玩意太挑人,口味不算大众化,都别吵啊都别吵。

追完综艺的大馋丫头们在评论区逛了一圈,最后愤愤地点开了某购物软件,买,我偏要尝尝它到底是个什么个味道!

属于是,这波肝受的罪,胃必须补上。不然谁来赔偿广大观众充钱看抢鲜版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其实,这已经不是网友第一次看《再见爱人》化“悲愤”为“食欲”了。

相似的现象还发生在李行亮“特地飞上海买杏花楼青团”的那条vlog中。

点开豆瓣评论区,本以为看到的会是对亮子用“沈大成”伪装“杏花楼”欺骗妻子的高楼审判。

结果没想到这帖子的回复没几条便歪到“谁来告诉我沈大成和杏花楼有什么区别啊”。

甚至还有鸣不平的,“凭什么杏花楼比沈大成高贵啊?”“明明沈大成的也很好吃啊!”

11月11日,“熏鸡事变”唯一受益者,“张金涛熏鸡”品牌董事长特地在抖音发短视频致谢栏目组送来的这波泼天流量。从抢鲜版播出后,三天的时间里,熏鸡直接给卖到“没货了,不敢开直播”。

在消费降级后平淡到甚至有些乏味的双十一,熏鸡展现出的惊人购买力,让人不禁感慨,杨子走的表演型黑红路线,不但在天赋型选手麦姐面前输得体无完肤,现在连一只鸡都打不过了。

大洋彼岸,就连原本围坐在一起搭伙骂骂咧咧看节目的留子,眼泪也很不争气地从嘴角流了下来。

做不完,根本做不完,此刻我的乡愁达到了巅峰。

这实打实的带货能力,计算上制作成本,投资回报率足以让动辄投出几个亿的广告主爸爸心动不已。

节目播的是人情世故,热搜上火的却是食物,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

只要你上网足够多,就总能在犄角旮旯发现一群大馋丫头,把所有吵架帖子、热门电视剧,都变成美食安利贴。

无论是影视剧、综艺节目、短剧演出,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记录分享。不分场合,不挑背景。

只要屏幕中出现做饭的情节或吃饭的画面,哪怕是角落一闪而过的镜头,总有人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地观看、讨论着每个细节。

继冲上热搜、让无数男人被“拷问”的“瑞士卷事件”后,山姆、盒马、大润发等多家超市数层货柜的瑞士卷被跟风的网友一抢而空。

盒马在门店门口打出“一盒8个,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的宣传语,山姆干脆来个“超级加倍”,一盒十六个,压根不用考虑怎么分,拿回家到最后就像分自助餐的锅,谁拿的谁吃。

围绕着瑞士卷产生的答案层出不穷、脑洞大开。

有人讽刺买瑞士卷来为难老公的风潮太矫情,是一年一度的“娇妻文学”。

殊不知,这帮跟风的丫头们或许真的只是嘴馋啊。

『你放心,我这次真不会被网络热梗牵着鼻子走了,我装作被瑞士卷迷住的样子,这只是我跟山姆打价格战的计划的一部分,你别说了,我有自己的节奏。』

没对象,一个人炫八个,有对象,分他几个,取决于他表现,还有我那天的胃口。

世界纷纷扰扰千变万化,别人在乎爱不爱、家庭地位、究竟能吃几个这些个复杂议题,大馋丫头们只会苦恼山姆和盒马什么时候能出一款单人包装,毕竟家庭装一次性吃不完,谁也不想未来几天,每天都在清冰箱里的瑞士卷库存。

“祸害”完热点话题,大馋丫头们转而又盯上了影视剧。

最近热映的年代生活情感剧《小巷人家》,是一部温情向、充满烟火气的作品。有人在里头大磕特磕闫妮和蒋欣的cp,有人骂庄超英是窝囊愚孝的凤凰男,有人吐槽范丞丞“呆若木鸡”的演技毁了一整部戏。

但大馋丫头们的视角永远清奇到让人安心。

一大批观众开始好奇被林栋哲吃到吐的“蛇瓜”到底是什么新奇玩意,“是不是丝瓜”“好不好吃”“可以炒鸡蛋吗”。

炒蛇瓜,蛇瓜汤,蛇瓜包子,小巷人家的噩梦,竟让屏幕前的网友跃跃欲试、垂涎三尺。

永远抓不住重点的大馋丫头,和听不懂“你的名字”的“韦一敏”一样,成为了互联网上最可爱的一批人。

面对朋友发来的腰细腿长、热舞着的大美女,她们的关注点却是原来自己一直把“云饺”记成了“水饺”。

点开评论区,发现全是找到共鸣的,“Sorry我一眼看到的也是后边的饺子店”,还有讨论哪个味道好吃、自家附近有没有外卖的。

网友分享自己没钱时只能吃白粥配小菜求安慰,评论区却纷纷追问“这是什么米啊,胖嘟嘟的好可爱”“这是哪个地方的爆珠大米”,弄得一批广西网友坐不住了,跑过来科普当地的“玉米头粥”,又被狠狠要了波链接。

博主看了估计也哭笑不得,我都快吃土了,你们这帮女人还在执着于要链接。

没有哪个大馋丫头看到自己没见过的食物能忍住不点进去的。现在小红书上最火的引流方式,就是无论什么话题都在封面配上一张美食图片。

不论你写什么,总能猎捕到一群“闻味而来”的人,“嗷嗷待哺”地在评论区里着急追问这是什么好吃的。

内容不重要,形式不重要,情绪不重要,只要饭张力拉满,总会有人忍不住被吸引进来。

稀里糊涂地点进来,再一头雾水地点出去。

有时半夜都得起来扇自己两巴掌,不过是图口吃的,怎么就卷进宿舍宫斗、渣男劈腿、大二退学回老家生二胎的狗血故事里去了呢。

嘴馋被迫吃了一堆奇葩瓜的我的心情

不过既然都已经被“骗”进来了,豁达点,要个链接。

以“美食”纾解苦恼,相较于化身键盘侠与网络喷子大战三百回合,也不失为一种幽默与情绪稳定的体现。

简单来说,被气到了,咬口手里的熏鸡,压压惊。

毕竟,我的人生宗旨要义,苦了谁也不能苦了这张独生嘴。

况且,对食物给予的正面情绪价值的肯定,近些年在社交媒体平台已得到广泛认可。

搜索#00后没福硬享#的词条,一大半都是关于口腹之欲的。大馋丫头,从来也不是个贬义词。

给自己泡个面,加了火腿肠、蟹棒、鸡柳、煎蛋还嫌不够,炒个蛋炒饭要放五个鸡蛋,想吃蛋糕了就给电饭煲过生日、提前过到了八十大寿。这届年轻人过日子,主打个悦己情绪。

从jellycat到乙游充值,情绪价值这个词,都快要被说烂了。

但美食,却是所有人都能实现的、最普遍、门槛最低,也最必需的情绪宣泄口。深夜食堂,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温暖小屋。

屏幕里恢宏气派的豪宅豪车,sorry,I don't care.

但高启强的的那碗猪脚面,我是真心动了。

或许就像小时候想要芭比的包、小魔仙的法杖和灰姑娘的水晶鞋。社交媒体和网络负责造梦,倒也没真替人解决工资和五险一金。

嗨,过不了锦衣玉食、纸醉金迷的上海滩生活,当不了校园偶像剧里全妆精致校花贝微微,我还吃不得口饭了?